文史钩沉13:
徐主编也是先父和我两代的文坛友人,其主编的《花城》也是wg 后较早开文坛的开放之风的文学杂志之一,因他们当时每期送我父一本,他忙又患病无时间细看,倒是我看的较多,因觉其风时呈新意,颇为赞赏
如此文所提,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原是我父同一楼里同一中央外宣部门外文局里的中国建设杂志的位法文编辑,因能阅读法国最领先现代文学流派的作品,模仿现代派手法发表了一些中文故事,先父是同局的英法文版《中国文学》杂志社的创办人,为了给当时陈腐的极左文风吹进点儿新风,并鼓励年轻作家,就发文鼓励高和以意识流试笔的王蒙、刘心武等青年作家,这样学贯中西的老作家文评他们也促进了他们较快地成名,并感佩《花城》率先发表了高的作品,从而使得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初登文坛
不久“反精神污染运动”开始,先父作为支持年轻作家的老作家被陪绑青年作家受到公开点名批判。当时的延安鲁艺出身的文化部长夫人也是位很有才华的知名女作家电话先父,只要不再支持青年作家就不会再批判他。实质是作协当权的延安鲁艺派打压新生的青年作家,当时鼓励青年作家尝试新文风的除了先父外,只有也会外文的严文井也同被批判,还有革命经典作家我的岳父,有意思的是,他的思想言论大大超前于我的先父。
不过自然规律不可阻挡,后来作协当权的是那代的青年作家,王蒙当了主席,现是更年轻创新的女主席铁凝。
高行健为了继续发挥自己的写作风格,后去国法国用法文写作,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前几年伦敦大学请他讲座我出席了,他还握着我的手表示感谢已逝的先父并要我问候还在世的先母。
コメント